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

人體與動物結構特輯


原文書名:Imagine FX PRES ANATOMY essentials 2014
繁體翻譯:人體與動物結構特輯
作者: Claire Howlett/Editor
出版社:新一代圖書

購買連結:博客來

這本書分成三個部分,前面講人體結構,後面講動物,最後是綜合技法(沒什麼系統,與其說是教學不如說是個人心得)

負責人體結構的是Ron Lemen,他還在The Gnomon Workshop出過一套詳細解說頭像素描的影片,比這本書的內容更深入(這本書的重點在結構,對於細部的素描技法沒有太多著墨)

動物的部分是由Marshall Vandruff負責,他在The Gnomon Workshop也有一套影片教動物結構,內容基本上相同。此外他目前也在YouTube和Stan Prokopenko共同推出了線上教學影片--而且,是免費的!

這本書的優點,我想就是「清楚」兩個字,透過簡單明瞭的圖片,把複雜的肌肉解剖轉換為簡單的結構,幫助讀者用最快的方式掌握描繪會志人體和動物的重點。

不過相對地,這本書也就缺乏細部的解剖圖,也沒有太多「成品」的範例。所以如果想要再深入,可能還是需要一本專門的解剖書籍(未來有機會再介紹)

不過如果對於初學者,或者想要走動漫風格的人來說,這本的內容絕對足以應付你的需求!

下面是幾張書籍的內頁預覽:





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

陳弘耀和他的漫畫理論


陳弘耀,台灣漫畫家。

1964年7月22日出生於台北,兒時夢想是製作動畫長片,因為在畢業展時選擇卡通影片製作遭到復興美工退學,之後考量台灣環境,放棄動畫選擇漫畫,創作有《大西遊》和《一刀傳》等作品,之後考量台灣環境,放棄漫畫選擇插畫。2015年8月27日在家意外跌倒,送醫不治。

點燈基金會節目專訪:畫ㄤ仔的魔法師



陳老師連載《一刀傳》的時間是1989年,我還沒出生。我能夠知道他,是讀了他在2009年到2011年期間,在個人網誌連載的「無責任漫畫教室」系列文章。只可惜在2013年無名小站關閉之後,可能不熟悉如何備份文章,陳老師的文章並沒有搬到他的新網誌airman studio(不過裡面仍然有不少陳老師的作品可以欣賞)

於是,多數人根本沒有機會認識他。

龐畢度亞洲動漫展介紹影片:漫畫家的魔法



但是幸好,台北市漫畫從業人員職業工會曾經轉載陳老師的教學文章:

【漫畫製作教學】動態分鏡的節奏與技巧(上)
【漫畫製作教學】動態分鏡的節奏與技巧(下)

在這兩篇文章裡面,陳老師談到了他的「動態分鏡」理論:
「動態分鏡」這門學問其實有點難講,上一回我們談到利用小道具與一些漫畫語言的技巧,幫助塑造角色性格,這比較是屬於「靜態分鏡」---即使當中有帶到角色的動作或身手,但是在文學上都比較是屬於「直線敘述+隱喻」這種「利用非動作性的象徵符號、去堆疊鋪陳」的技巧。而「動態分鏡」,則是利用(事件)動作的進行、交叉、持續、衝突或相互作用之後,將劇情或一個事件繼續推進往前的戲劇技巧。
可是什麼又是「靜態分鏡」?不知道相對於「動態分鏡」的「靜態分鏡」,又怎麼知道他口中的「靜態分鏡」是什麼?這種片面的資訊雖然寶貴,卻是很難讓人理解的。

接下來,我將會大致介紹陳弘耀老師的漫畫理論,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這位被遺忘的大師。

1.漫畫語言
一、漫畫是一門將不同畫面排列組合,而產生新的詮釋意義的藝術(這點與電影相似,但表現語言卻大不相同)。 
二、因此,關於漫畫裡的「表演」,通常最重要的並不是依靠人物的演技(如表情、動作等等~雖然「演員們」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表現仍然很重要),而是「如何將不同的元素(格子的形狀、大小、排列方式以及全頁、跨頁、隔頁的效果、構圖、角度、光影、氣氛、鏡頭……等等)做最適當的安排,藉以表現出最生動的故事」。 
三、並排連續的格子(無論直、橫)在閱讀上會感覺比隔行時快,而在連續幾個短鏡頭(特寫)的跳接時,縱向的連續格子比橫向的連續格子在閱讀上的感覺通常更快速些,至於速度的拿捏,就必須依賴作者的節奏感了~ 
四、格子的形狀、大小變化是漫畫特有的語言,務必要強加運用~但並不表示越花俏就越好。有時候看似單調的格子或構圖安排,也可能更能夠突顯特殊敘事的效果。 
五、一段戲裡能夠運用的元素(背景、道具、人物、動作、聯想…)愈多,分鏡的安排便能夠愈靈活。
首先是「排列組合」,下面這張圖右邊是草稿,左邊是決定稿。

兩者的差異非常小,只有一個:最下面兩個的順序調換了!

為什麼?因為草稿是「某人伸出頭,看到XX」的直述句,決定稿是「看到XX,某人OO」的倒裝句,更增添了一層偷窺者想要再深入窺探的意味(同時也勾起讀者翻頁的慾望)


其次是「表演和格子的運用」,同樣的右邊是草稿,左邊是決定稿。

這裡的變化是把第二格和第一個並排,拉長第三格,加入第五格特寫。

用意是什麼呢?首先是加高公公(背影)發問到小嘍囉受到驚嚇摔掉酒杯的時間(並排的速度>隔行的速度)其次是加強酒杯摔碎的力道,於是第四格的大仰角的突兀也因此降低。最後的特寫除了同樣增加獨者翻頁的慾望之外,也形成了攝影機「推/拉/推」的效果。

此外,還有個小變化是高公公的鏡頭角度在決定稿中增加了小幅度仰角,這是為了彌補畫格被壓縮之後失去的權力優勢--佔據畫面的大小、拍攝的角度會給人不同的感覺,佔據畫面越大,仰視的角度越大,會給人會有威嚴的感覺,不管是漫畫還是電影都是如此。


接著是「不同元素的應用」,使用不同的鏡位、構圖和物件來暗示角色關係。

下面四張圖總共八頁,是連續的劇情。

第一頁,黑暗中有人出聲叫「老大」,結果回頭的是貓頭鷹。接著小嘍囉現身,他在畫面中的比例卻比狗還要小。然後小嘍囉開始替自己找藉口,從頭到尾,老大都被椅子擋住了,最後趕走他的時候雖然轉過身來,但因為逆光還是看不到臉。

老大趕走了小嘍囉之後,叫來了另一個人。

此時老大一開始就是正面對著他,而且貓頭鷹也變成了正常的大小。然後開門,進來的人是個仰角(表現威嚴)不過翻頁後馬上特寫老大的手,並且給了老大一個大仰角--雖然孔巴(新來的)比剛才的小嘍囉強了許多,但是老大還是老大。

最後他領命離去的畫面是個長方格,分別是老大、狗、還有孔巴。

另外這段劇情還有個和分鏡無關,卻和角色塑造有關的情報:老大喜歡居然玩遊戲!


2.動態分鏡

前面的部分,談到的基本上都是「靜態分鏡」,接著談「動態分鏡」,陳老師曾經說過,讓他領悟到原來漫畫還可以這樣畫的,是大友克洋的《夢的蒼穹》中一個子彈掃射的分鏡。


「動態分鏡」的原則是:
鏡頭切得越碎、速度越快、鏡頭越大塊、速度就緩、而快與緩之間的調和,就是導演、也就是漫畫作者說故事的方式與企圖---你想要給觀眾什麼樣的時間感,在這一段劇情裡?
下面這張圖,第一格是中景橫長格,然後三個直列並排的特寫碎鏡頭,第五個是個非常窄的長方格,緊緊夾著被圍攻者的臉,這是在時間和情緒上的雙重壓縮。

大方格加上台詞,然後又是三個碎鏡頭。

接著大長方格遠景,節奏稍緩,俯角交代環境,長格和構圖引導視線,懸崖增加危機感。

然後狼牙棒下壓,柳長生刀斷、吐血。

左邊兩格是個正反拍,上圖柳長生被壓到格外,狼牙棒的構圖形成一個直線。雖然不是碎鏡頭,節奏仍然非常快速。


不過這裡要補充說明,所謂的「節奏快」不等於時間流逝的速度,我在漫畫的時間表現(上)曾經用安達充的《鄰家女孩》進行說明。


右半頁第一格投手準備投球,大格方框中景。

第二格教練和小南的臉部,還是大格方框但是換成了近景。

第三格打擊者揮棒。接著是兩個斜框特寫,對像卻是上一格明明已經被捕手接住的球還有不知道是誰的腳--造成的結果是視覺和心理的跳躍,速度飛快。

可是來到左半頁,同樣的分格形式,特寫的對象改成人物特寫後,造成的卻是「快速切入的靜止畫面」,效果和前面並不相同。

由此可知,「小格+斜框+特寫」帶來的是「畫面切換」的速度,而不是「畫面流動」的速度。畫面迅速切換後的時間流逝,還會受到畫面內容而有所影響,也就是「鏡頭」剪輯呈現的時間差。

--

上面說的,是我對陳老師漫畫理論的理解。

我們可以看到老師的用心,和對鏡頭語言的鑽研。可惜直到他過世為止,都沒有機會出版有體系的理論書籍(如果對分鏡有興趣,楓書坊有翻譯日本漫畫家菅野博之的漫畫企劃講座3漫畫密技,大家可以參考)

想到最近為了想要了解更多分鏡相關的知識,正在猶豫要不要參加角川的漫畫課程。

只是那個價錢實在是讓人卻步,雖然他們不斷強調「去日本學更貴」的狀況。

問題是,為什麼我們只能去日本學呢?

是什麼導致了台灣漫畫如此的窘境,是因為沒有人才嗎?

我不知道。

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

劇情結構和色彩腳本

延伸閱讀:《落日車神》的冷暖色調

如果你對寫作有興趣,肯定多少接觸過一些指導新手如何安排劇情結構的書籍(就算你對寫作毫無興趣,應該也會隱約感受到故事背後的規律吧?)

但是知道色彩腳本(color script)的人,可能就相對少數了。

下面這張圖是《超人特攻隊》的色彩腳本。

他的目的是用來掌握整個電影的電調,控制情緒氛圍--為什麼要這樣做呢?

理由有很多,我們稍後再談。


我們先回到劇情結構,除了傳統的三幕劇結構,現在好萊塢流行的劇本結構,主要是根據Joseph Campbell在《千面英雄》(博客來連結)提出的「英雄旅程」的概念修改而成。

Matthew Winkler製作的短片〈What makes a hero?〉清楚地說明了什麼是「英雄旅程」。



(影片有中文字幕可以開啟)

Christopher Vogler在他的教學書《作家之路》(博客來連結)同樣把「英雄旅程」整理成十二個階段,它們分別是:

1.平凡世界
2.歷險的召喚
3.拒絕召喚
4.遇上師傅
5.跨越門檻
6.試煉、盟友、敵人
7.進逼洞穴最深處
8.苦難折磨(中間點、死亡、重生)
9.獎賞
10.回歸之路
11.復甦
12.帶著仙丹妙藥歸返(結局)


(紅色的線段代表的是「情緒節奏」也就是劇情起伏,是我自己加上去的,僅供參考)

然後這是埃及王子的色彩腳本,還有情緒節奏走勢。

是不是很有趣呢?


仔細比較會發現埃及王子的劇情結構和「英雄旅程」有不少出入。首先它有四幕而不只是三幕,其次開場並非「平凡世界」,而是交代摩西的母親如何帶著還是嬰兒的她躲避埃及士兵的追逐。最後是它的情緒起伏變化更大。

但是整體來說,它還是遵守著相同的原則:長大後的摩西漢拉美西斯賽車,闖禍遭到法老責罵(平凡世界),在宴會上碰到了米甸少女西坡拉(召喚),對他心生好感的摩西偷偷放走她,跟著她來到貧民窟卻碰上了親生姊姊米利安,因此得知了自己的身世,痛苦不已的摩西無法承受真相,因此逃離了皇宮(拒絕召喚)。獨自出走的摩西偶然間來到了西坡拉的部落,幫助她趕走了強盜,並且獲得她父親的開導(師傅),摩西逐漸找回平靜。

後來在某次放牧的時候,他發現一個神奇的洞穴,在裡面摩西遇見了上帝,最後決定回到埃及,拯救希伯來人(跨越門檻)回到埃及,他面對成為法老的拉美西斯和他的祭司(試煉、盟友、敵人)拉美西斯拒絕釋放希伯來人,反而要求摩西回到埃及。交涉失敗的摩西在米利安的鼓勵之下再次嘗試說服拉美西斯(進逼洞穴深處)被激怒的拉美西斯要求衛兵帶補摩稀,並且加重希伯來人的勞役(折磨)於是上帝降下十災,拉美西斯始終不為所動,直到他的長子也在上帝的詛咒下死去,這個結局令雙方都十分痛苦。

拉美西斯准許摩西帶領希伯來人離去(獎賞)卻又反悔,率領士兵追擊(回歸之路)引起希伯來人的恐慌,他們逃到了紅海,眼看就要被拉美西斯追上。此時上帝從天上投下火焰,阻止了埃及士兵,抱著堅定的信仰,摩西將手杖插入水中分開了紅海(復甦)然後帶領著希伯來人前往上帝的應許之地(結局)。

下面是局部放大圖,可能還是有點模糊看不出是哪個場景,不過情緒走勢的圖有文字說明。